close

  本報記者 黃晶晶
  初冬的下午,寒風吹涼了晚景。紹興八字橋社區的八字橋旁,年過七旬的老人宋裕祥正在跟對門鄰居拉著家常,稽山河徑直流過橋邊。
  從大禹治水,到魯迅筆下的烏篷船,水塑造了紹興的歷史人文,也承載著紹興的經濟發展。然而,經濟發展也給紹興的水出了難題, 上世紀90年代後,紹興的河一度污染嚴重,“小橋流水人家”的場景幾乎很難見到。
  如今,再看眼前這條河,水清了,不臭了,岸邊又重新爬滿了一種名叫木蓮藤的植物。老人說,這一切都得歸功於紹興大力治水。
  這個紹興水鄉裡最為生活化的一個切麵,背後是紹興把治水作為推進轉型升級突破口的決心。
  “河長”領銜河道整治
  古老的稽山河重現清水
  以前,稽山河簡直就像條臭水溝,河底滿是厚厚的淤泥,各種排污管直通河道。到了夏天,河水時常發黑髮黃,刺鼻難聞的臭味每天熏著河兩岸的居民。
  慢慢的,洗菜時的談笑聲沒有了,煤爐生火做飯時的喧鬧聲沒有了……眼睜睜看著眼前這條河就這樣逐漸遠離生活,河兩岸的居民都很心急。
  全市水體普遍污染的嚴峻形勢,讓“清水”成為紹興治水的新坐標。由引入活水、截污治污、清淤疏浚、綜合整治四大工作任務組成的“清水工程”逐漸被提上了重要日程。
  自2007年開始,經過努力,紹興建成了曹娥江引水工程,清除了近450萬立方米河道淤泥,完成24個老小區截污改造和8條內河排污管網鋪設,治理了11.6公里河道並建設沿岸景觀綠化帶。
  近兩年,河道管理更加給力,社區、街道乃至區政府的主要領導經常現身,還加了個頭銜——“河長”。河水變得乾凈了不少,淤泥被清理了,直排的管道也統一納入了管網。
  “有一條小河悠悠,靜靜流淌在我家門口,橋上掛出垂柳,河上漂來輕舟,安詳和諧溫柔。”這是在紹興市北海街道西小路社區,一首寫在牆上的《西小河之歌》,道出了實施“河長制”管理後的面貌變化。
  【政策解讀】
  推行“河長制”管理,是紹興治水網格化管理的一項舉措。市區49條主要河道通過發動社區(居委會)、街道、越城區和開發區三級河長的作用,對河道不潔、護岸坍塌、涉河違章和污水直排等問題及時發現、及時處理,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。
  鑒湖邊釣魚的人又多了起來
  水鄉休閑游趕走排污源
  鑒湖在紹興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,但是作為“母親湖”,它也一度遭遇了污染問題。
  家住青甸湖小區的市民朱先生說,以前鑒湖邊幾乎沒什麼釣魚的人,因為污染重,不僅魚少,而且也沒人願意吃湖裡的魚。
  可如今,在湖邊垂釣已經成為了朱先生的一個小愛好,一個小時不到,他就釣上兩尾魚。
  紹興市水利局副局長呂益民說,鑒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正在整治周邊整個產業鏈。
  根據規劃,這個總投資9.7億元的紹興水城建設工程,將通過水系整治、文化遺跡保護、景觀建設等實施鑒湖水域保護,改善鑒湖周邊生態環境。
  未來鑒湖將形成一個既有完整傳統風貌,又有現代氣息的水鄉人文景觀複合體,打造一條具有江南風情的水鄉旅游長廊。而以往那些污染來源,則將逐步被淘汰。
  【政策解讀】
  近年來,紹興市以清水工程為載體,以治水來倒逼產業轉型升級,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的經濟產業,淘汰剔除高污染的落後產業,從而真正從根源上解決污染水環境問題,以產業轉型升級來促進水環境根本改善。
  (原標題:治水,再現昔日小橋流水人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cxxuzyhh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